法学院刘佳奇教授、胡锋师生在《自然资源学报》上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25-10-16    浏览次数:

近日,辽宁大学法学院刘佳奇教授、胡锋博士生合作论文“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种植业碳汇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在《自然资源学报》2025年第10期刊发。《自然资源学报》系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

论文摘要

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乡村产业振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种植业碳汇不仅是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举措,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拓展了新的途径。种植业碳汇价值实现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实现种植业碳汇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进而形成种植业碳汇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从当前实践来看,种植业碳汇产品供给、产业形成、交易变现等方面的制度供给不足,制约着种植业碳汇“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有效转化。为此,需通过完善调查监测与价值核算、明晰产权归属等措施,推动种植业碳汇“资源—资产”转化;通过融入统一碳市场、畅通融资渠道等途径,促进种植业碳汇“资产—资本”转化;通过优化市场交易规则、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及收益再分配机制等手段,助力种植业碳汇“资本—资金”转化。

作者简介

刘佳奇,无党派人士,法学博士,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巴西帕拉伊巴联邦大学法律科学中心客座教授、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听证员、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阜新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辽阳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中英文)》青年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资源法学。先后入选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人才、中国产业研究青年学者百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首届法治建设骨干人才、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等,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法学)”。先后在《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法学论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核心法律问题》等中、英文学术专著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先后参与《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等立法的起草、修改、论证工作;执笔或参与撰写的资政建议获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湖北省委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等批示。

胡锋,辽宁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资源法学研究。在《自然资源学报》《中州学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南方金融》《学术交流》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法学会、省社科基金、省法学会等课题10项,参编英文著作1部,参与《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立法的起草、论证工作,荣获国家奖学金、第六届中国自然资源法治论坛二等奖、第六届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青年论坛二等奖、辽宁大学研究生优秀科研奖、辽宁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励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