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整体情况
1.基本情况
法学院前身为辽宁大学法律系,创建于1980年,是辽宁省第一所全日制法学本科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现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开设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法学理论、诉讼法学、财税法学6个专业),获批全国首批、省内首个且目前唯一的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授权点。
2.学科建设
法学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始终保持B+位次,位次百分比并列全国前12%~22%。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应用型、复合型)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国家司法鉴定人培训基地、辽宁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辽宁省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辽宁省“法学类”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瀛和律政共建),法学学科被列入辽宁省高校一流特色学科一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牵头成立省内第一家校企联盟——辽宁省法律服务业联盟。
1个国家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5年AMI智库)、1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6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案例库,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精品慕课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2项。
3.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7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近70%,获得博士学位者比例为91%,有海外(含港澳台地区)留学或任教背景的教师28人,在专任教师中占比46%;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4人。
4.科研成果
学科综合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并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出版国内第一部经济法著作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材,三部著作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实现法学“三大刊”及国家级重要期刊发文全覆盖,国家级高端人才奖项全覆盖,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全覆盖。近五年共发表CSSCI论文近130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辽宁省政府奖等重要奖项30余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新增科研经费近500万元。
服务于辽宁振兴及国家法治建设成果显示度高。 聚焦东北振兴中的法治难点痛点,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刑事民事法治,适应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财税体制改革等战略部署对法治新要求的纪检监察、财税法治,新兴交叉领域的数字法治、涉外法治,以及与东北全面振兴中深度老龄化、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的社会法治、环境资源法治等核心议题,靶向发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量身定制“法学赋能方案”,作为省人大立法顾问单位深度参与辽宁省30余项地方性法规制定,提交《核安全法草案》(修订建议)、辽宁信用环境制度建设评估、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等调研报告30余份,在“治理恶意诉讼”“慎防知识产权滥用”“完善反洗钱犯罪制度”“完善在线诉讼规则”等领域成果获得副国级领导批示4项、其他成果获得省部级正职领导批示3项、省部级副职领导批示15项。
(二)专业与研究方向
1.学术学位型
(1)经济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设有金融法、资源经济法、公共规制与法律、社会法和环境经济法五个研究方向。
特色与优势:师资团队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已培养40余名博士生,多人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法律科学》等高层次期刊发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关于平台反垄断的相关建议获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回复,并作为全国人大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应对美国金融制裁的法治对策研究被中央部门肯定;环境污染调研成果被全国人大采纳,获副国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等,形成多项高级别具有显著标识性的法治建议,对推进全国及本省地方立法均做出了扎实的法治贡献。
(2)民商法学
主要研究方向:设置了物权法、侵权法、知识产权法三个研究方向。
特色与优势:学科以新时代“切实实施民法典”为宗旨,从民事权利有效保护出发,按照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协同的路径,重点研究民事权利的制度体系及其权利实现机制,探索民事法实施中民事权利与程序法的衔接梯度和原则,实现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互动性关键制度的创新。拥有民商法和诉讼法博士授权点,不动产民事法治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长期参与国家、地方司法规范的起草和重大疑难案件的论证,获得省法院等支持。
(3)国际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以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国际法基本理论研究和国际法律制度研究,关注国际关系实践的法律分析和制度构建的综合性问题。
特色与优势:以强国建设为目标,把握涉外法治深刻内涵,聚焦涉外法治建设核心工作,从国际民商事、行政、司法等多个维度与国际法治接轨,探索健全涉外法治体系,完善国内涉外法律要素。拥有国际法学博士授权点,获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新文科项目,本硕博一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获得省司法厅等支持。
(4)法学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法哲学(含部门法哲学)、法治理论、网络法三个方向。
特色与优势:辽宁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博士点设立于2013年,法学理论学科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法哲学、法律方法、法律文化、比较法、部门法哲学等课程,为国家培养法治建设需要的理论人才,为部门法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和方法支撑。
(5)诉讼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诉讼程序原理、诉讼程序机制构建、比较诉讼程序、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司法适用、证据法学原理与证据适用等。
特色与优势:学科以平衡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为要旨、刑事一体化为路径,回应国家与地方司法体制改革法治需求,聚焦营商环境刑事保障、轻罪化治理的程序规制与能动等,提出体系化的刑事理论建构与法治实践对策。为重大复杂刑事案件处理提供论证支撑,获得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支持。
(6)财税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财政税收法律理论、政策与实践。
特色与优势:学科坚持理财治国宗旨、领域法学进路、公共财产法要义,聚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重大法治问题,构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完善财政平衡体系、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法治轨道,以税制优化、征管深化为研究重点,提出税收法定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拥有全国2家财税法博士授权点之一,本硕博一体化财税法治人才体系,深度参与《税法总则》《税法典》等重大立法并提供财税法理论支撑,获得全国人大预算工委、省税务局等支持。
(7)刑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刑法学、国际刑法、纪检监察、犯罪学。
特色与优势:科学以平衡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为要旨、刑事一体化为路径,回应国家与地方刑事法治需求,聚焦环境资源犯罪治理、营商环境刑事保障、轻罪化治理的程序规制与能动等,提出体系化的刑事理论建构与法治实践对策。
(8)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法治正当性、法治中国化路径、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国法律近代化路径。
特色与优势:学科以研究宪法学和行政法学以及中外宪政制度和行政法律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人类政治法治文明发展历史为线索,探讨中外宪政与行政法治基本理论、制度运行以及发展演变规律;探索和把握我国宪政法治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与发展规律,为国家和地方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科学理论与方案设计。
(9)法律史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法律史、英美宪政史、环境法制史、中国法律文书史。
特色与优势:历史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结合,以实证方法考订、梳理古今中外法律文本,用法学理论来解读阐述其意义。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法律史学科又可细分为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社会史、法律文化史和法律经济史等三级学科及众多研究方向,构成内容庞大的学科群和问题领域。本学科现开设的英美宪政史、美国环境法制史、中国古代文书法和中国近现代法律史四个方向,在学科发展上凸显了辽大特色和优势。法律史学科通过法学理论、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以及法律文化史、法律经济与社会史等课程的讲授,为国家培养高级法史学人才,满足政府和高校对高级法学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特殊自然生态区域(流域)法治、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环境公益诉讼改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特色与优势:学科立足新时代中国环境资源法治领域的真实问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治体系。依托经济法博士授权点,本硕博一体化环境资源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参与生态环境法典、水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重大国家立法,获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支持。
(11)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法学
主要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方向、人工智能方向、数据法方向。
特色与优势:学科以数字经济法治保障为目标,以领域数字法学构建为进路,聚焦数据产权、数据交易、安全治理等重点问题,以虚拟财产、元宇宙、技术防沉迷立法等为突破点,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数字法治研究范式。拥有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法学硕士点,依托民商法博士点,较早开设人工智能法学、数字法学等课程,与互联网研究院、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等展开密切合作。
(12)司法鉴定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毒物、微量物证、文书鉴定、痕迹、声像资料及电子数据、环境损害。
特色与优势:本硕士点填补了国内综合性大学尚无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空白,并设立全国首个“环境损害类”鉴定方向,在全国开启了司法鉴定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司法鉴定中心和司法鉴定研究院双向互动平台,整合学校理工类和法学类的教学人才资源,集教学、科研、鉴定于一体,具有鉴定门类齐全、人才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鉴定质量高、社会公信力强等特点。在司法部举办的第三届“宋慈杯”优秀司法鉴定文书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个、优秀奖5个,是“第八批国家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全国司法鉴定领域首家试点单位”。
2.专业学位型
辽宁大学的法律硕士是辽宁省首家法律硕士授权单位、省法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连续两届获得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培养立足服务于东北振兴地方需求和国家发展要求,向辽宁乃至东北各级各类政法机关及相关法律领域输送高层次法治人才,进而辐射全国。辽宁大学法律硕士培养充分依托法学学科的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均衡发展又融合交叉的优势,以及“双一流”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背景,加强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协同和法学学科内部贯通,培养符合东北振兴和国家法治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法治人才。开设专业:
(1)法律(非法学)(全日制)
(2)法律(法学)(全日制)
(3)法律(非法学)(非全日制)
(4)法律(法学)(非全日制)
(5)法律(非法学)(非全日制)纪检监察方向
(6)法律(法学)(非全日制)纪检监察方向
法律(非法学)专业法律硕士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国家治理、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法律(法学)专业法律硕士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国家治理、法律服务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法律(纪检监察方向)围绕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以纪检监察制度和实践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规律为重点,对纪检监察基础理论、纪检监察体制、比较监察、纪检监察程序、纪检监察法规与刑事法规的衔接等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研究,探索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和实践,构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法律制度。
通过系统培养,辽宁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具备:(1)法律职业所必需的厚实法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法律知识结构,德法兼修,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有解决法律问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2)了解国情、省情,娴熟地运用综合知识和法律思维,分析、解决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中的法律实务问题(3)灵活驾驭与应用法律程序,掌握法律辩论技巧、谈判技巧、调解技巧等法律职业技巧以及高水平的法律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4)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外语水平,可以综合运用法律及其他专业知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导师团队与科研成果
教师中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辽宁省中青年法学家8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拥有辽宁省优秀教师和辽宁省教学名师等。教师团队中有国家级学会会长1人、副会长4人、常务理事9人、理事20余人,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4人,辽宁省地方立法专家顾问1人,辽宁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4人、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1人,省级学会会长7人。学院现聘任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兼职导师159人。
出版国内第一部经济法著作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材,三部著作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实现法学“三大刊”及国家级重要期刊发文全覆盖,国家级高端人才奖项全覆盖,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全覆盖。近五年共发表CSSCI论文近130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辽宁省政府奖等重要奖项30余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新增科研经费近500万元。
(四)培养特色
1.培养模式与特色
(1)以规范、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课程设置导向。以学术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均衡协调,作为课程目标。课程安排上强化前沿理论引导和学术训练,采取系列讲座、学术研讨、创新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开阔视野,激发学术热情。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衔接。实践教学课程有专门实践课程类、理论与实务结合类和实务讲座类三种类型。
(2)将实践教学作为法学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以法学实训教学为核心的法学实验教学体系,校内依托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设有校内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34个。与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建设辽宁知识产权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协议,互派教师、学生交流学习。
(3)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赛事,在2018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竞赛(ICC中文赛)中荣获国内正赛冠军、荷兰海牙国际赛季军并直至2023年连续六年蝉联该项赛事一等奖,2025年再次获得该赛事一等奖;在国际刑事法院英文模拟法庭竞赛(ICC英文赛)中多次荣获中国赛区一等奖、二等奖,2024年获得海牙国际赛资格;获2020年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英文)辩论赛一等奖;在2019年第十七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在辽宁省首届大学生法治辩论赛中获得冠军。同时,在“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金融法知识竞赛、全国英语辩论赛、东北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教学设施与资源丰富
(1)教学基础设备完备,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学位点一直重视教学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目前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本学位点拥有崇山、蒲河两处办学地点,面积达1600平方米。拥有150平的网络实验室1个、模拟法庭1个、模拟仲裁庭1个;研究生多媒体教室3处;小型会议讨论室2处。下设法学综合实训教学中心和司法鉴定中心,拥有仪器设备1799(台或套),其中电子数据综合检验工作塔、声纹检验工作站、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等国际领先的配套设备。近5年来投入近3000万元,充分保障了教学教研需要。
(2)实验室设备完备,能够满足研究生学习与实验实训需求
法学院法学综合实训中心,设置有模拟法庭、刑事照相室、物证比对室、物证分析室、法律诊所、案例诊断室、法务模拟仿真室等,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微型计算机等各类实验器材,能够满足研究生学习与实训需求,对研究生开放实验时间每周40小时。
(3)图书资料完备,能够充分满足研究生学习、科研需求
中文藏书 (万册) |
外文藏书 (万册) |
订阅国内专业期刊(多种) |
订阅国外专业 期刊(种) |
中文数据库数(个) |
外文数据库数(个) |
电子期刊 读物(种) |
3.8 |
0.9 |
162 |
18 |
10 |
3 |
13 |
3.实践基地建设
为提高研究生法律实务能力,实施国家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外聘实务专家的智力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辽宁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外聘实务专家)管理办法》,聘请实务专家开展实务课程讲座、论文评审和答辩指导和实习实践指导等工作。法学院现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8个,聘任客座教授共159人。
4.奖助体系完备
(1)有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制度
本学位点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制度。首先,辽宁大学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辽宁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辽大校发〔2014〕120号)、《辽宁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辽大校发〔2014〕95号)文件,每年评审一次,保障评选活动有序进行。其次,根据学校文件要求,法学院制定了《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并根据细则规定成立评审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和研究生代表组成,按研究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因素进行评定,保障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第三,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精神,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本学位点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部署,做好本学位点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
(2)研究生有机会参评各类奖助学金种类不少于4种
在以上评审办法、程序和细则的保障下,本学位点研究生每年有机会参评的奖助学金有三个层次,合计4种。国家层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学校层次:校学业奖学金;学院层次:院基金会奖学金。
(3)研究生能够获得的各类奖助学金覆盖比例达到100%(定向就业类别研究生除外)
本学位点广开奖助学金渠道,形成“政府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二元体系。除政府奖学金外,另设院基金会奖学金等多种奖助学金,年奖金额近100万元。严格执行《法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等确保了奖助学金的申报流程、评审办法和监督机制各个环节都做到了公开透明。奖助学金评选比例覆盖面广,其中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覆盖比例2.5%;国家助学金覆盖比例100%;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比例48%、院基金会奖学金覆盖比例3%。
(五)就业情况与发展前景
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工作,育一流人才,创一流法学院。学院多措并举、精准帮扶,护航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从近年就业情况看,学院毕业生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党政机关、政法部门、律师事务所、事业单位、央企国企、金融机构等工作岗位上,都能看到法学院学子的身影。以2024年为例,硕士研究生毕业259名,博士研究生毕业22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为91.46%,其中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吉林市等中级人民法院,沈阳、珠海等市检察院公务员就业占比26.4%;招商银行,哈药集团等上市企业就业占比14.3%;中建六局,国家铁路局,中石油,省烟草公司等国有企业就业占比11.1%;沈阳师范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山西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就业占比3.2%。
欢迎报考辽宁大学,我们在沈阳等你!